一,皖南事变前后粟裕在那里在干什么?
皖南事变发生前,当时粟裕在江苏北部的盐城,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。皖南事变是1941年1月6日发生的,1月17日,粟裕离开盐城赴东台组建新四军一师。
皖南事变前,国共发生磨擦,国军对皖南新四军军部萌生侵害之意。这个时间段长达九个月。
1940年的5-6月份,粟裕电请新四军军部东移苏南合兵一处,集中兵力以预防国军可能发动的进攻。
叶挺、项英相似同意,实际上对风险没有引起足够重视,他们不顾留在原地的风险,一直拖着不走。
粟裕一看,军部不肯移动,他的部队与军部分兵两处,极可能被国军各个击破,留在江南前景不妙。
于是粟裕在中央“向北发展”的总体方针之下提兵北上,到江北后粟裕用七千人把江北的10万国军打了个稀里哗啦。
黄桥战役把国军韩德勤主力消灭了,国军两个中将也在此战中被击斃。
新四军从此在苏北成为老大。
粟裕在苏中取得地盘后,跟延安建议与韩德勤休战。
这个时候,胡服、黄克诚、陈毅被粟裕指挥的黄桥战役的胜利冲昏了头脑,以为他们自个也有实力取得类似的胜利。于是,他们力主对蜗居在曹甸车桥的韩德勤残部进行攻击。为夺取这块地盘,陈毅、黄克诚等反复向延安请战攻击。并为此把持反对意见的粟裕调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,贬为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任副参谋长,位于赖传珠之下。
后来的事实让陈毅等几位认识到粟裕的正确,他们在40年12月发动的曹甸战役以失利而告终。
通过曹甸战役,让国军看到了新四军的短板,侵犯皖南新四军军部的企图更加明显。在此危险关头,叶挺项英虽然临危不惧,但因判断失误和准备不足,应对失措,导致被歼,造成重大损失。
更早时期,在1938年3月18日,粟裕就率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从平阳县山门街开赴皖南,加入新四军战斗行列。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,粟裕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。
4月28日,他奉命组建新四军先遣支队,任先遣支队司令员,向苏南敌后执行侦察任务。
6月11日,奉命执行挺进南京、镇江间破坏铁路任务。
6月17日,在韦岗伏击日军,歼灭日军少佐土井以下官兵30多人。
6月21日,先遣支队撤销,仍回第二支队任副司令员,后任代司令员。
1939年1月,粟裕在指挥水阳镇伏击战、横山战斗、奇袭官陡门等战斗中,歼日伪军400余人,俘日伪军57名,并炸毁火车一列。
8月,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,粟裕任副总指挥。
1941年1月“皖南事变”后,粟裕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(后兼政治委员),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。
8月13日,苏中军民反击日伪军报复性的“扫荡”,连续作战42昼夜、作战130余次,歼日军1300余人。
8月中旬起,粟裕领导和指挥持续8个月的要点争夺战,“七保三仓”,“五保丰利”(毙伤日军800多人,伪军更多),保护了相对稳定的根据地基本地区。
二,皖南事变前后陈毅在什么地方干什么?
当时江南的新四军在陈毅领导下建立了苏南抗日根据地,江北新四军在张云逸领导下,建立了皖东抗日根据地。在“皖南事变”中,提到江南的新四军移师北上,只有项英、叶挺部遭国民党顽固派围歼,而没有涉及到陈毅。
早在1937年8月根据国共协议,长征后留在南方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(简称新四军)。1938 年 1月在南昌成立军部,叶挺为军长,项英为副军长,张云逸为参谋长,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。同时成立中共东南分局和新四军军分会,项英任分局书记兼军分会书记,陈毅任军分会副书记。
1938年4月部队集中整编完毕,分兵两路,挥戈东进。陈毅、张鼎丞等率领新四军一、二支队相继进入沪宁线两侧,开辟了苏南抗日根据地。
四支队在张云逸率领下进军皖中,建立了以藕塘为中心的江北根据地。
新四军军部率三支队留驻皖南。
抗战进入相持阶段,蒋介石集团把政策的重心由抗日转向反共防共。
在华中,国民党大撤退时,留下了韩德勤、顾祝同、冷欣等部队和共产党争夺苏皖浙金三角地带。在江南国民党设立第一、二游击区,以顾祝同和冷欣为总指挥,划定新四军只许在镇江、繁昌、铜陵等狭小范围内活动。
这种局面使江南新四军随时都有被吃掉的危险,同时江北的新四军力量也显得单薄。鉴于此,中共中央决定把江南的新四军撤回江北,山东的八路军南进接应,使新四军在江北的根据地与八路军根据地联成一片,便于互相策应。
在中央“向南巩固、向东作战、向北发展”的方针指导下,陈毅、粟裕率军及时北渡,并正确地执行了统战方针,重点向北发展,在黄桥重创韩德勤部,在江北很快打开了新局面。
而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,由于项英没有正确认清形势,对风险认识不足,对国民党顽固派抱有幻想,延误了渡江时机,给国民党顽固派合围这支孤军留下了充足的时间,同时也给蒋介石“新四军不服从命令”的口实。以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“皖南事变”。
而陈毅此时正在江北和刘少奇一道指挥新四军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,刚刚开罢开辟苏北根据地的庆祝大会。
皖南事变以后,中共中央,中央军委重新组建新四军。1941年1月20日陈毅受命为新四军代军长,陈毅奉命在盐城重建了新四军军部,与政治委员刘少奇一起,将华中地区的9万兵力整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,实现了新四军在组织和指挥上的统一。
重建后的新四军军部,领导部队整训,推动部队以加强党的领导为中心环节的全面建设。
此外,新四军在2月组织指挥了讨逆战役,歼灭了投降日军的国民党军李长江部5000余人。
三,皖南事变真相简述:
1940年10月19日,蒋介石指使何应钦、白崇禧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、副参谋总长名义致电八路军朱德、彭德怀和新四军叶挺、项英,强令将在黄河以南的八路军、新四军于1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。
11月9日,朱德、彭德怀、叶挺、项英复电何应钦、白崇禧,据理驳斥了国民党的无理要求,但为顾全大局,仍答应将皖南新四军部队开赴长江以北。而蒋介石对此不予理睬,仍按原定计划下令第三战区顾祝同、上官云相将江南新四军立即“解决”。
1941年1月4日,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,在叶挺、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。1月6日,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,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。新四军英勇抗击,激战7昼夜,终因众寡悬殊,弹尽粮绝,除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,大部分壮烈牺牲。
军长叶挺被俘,副军长项英、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,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。
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,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达到高峰。